湖北日報訊 湖北省人民政府省長 王國生
  黨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扶貧日”,充分體現了對扶貧工作的高度重視,展示了“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彰顯了“向貧困宣戰”的堅定決心。當前,我國正處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沒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小康,就不可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要把扶貧開發作為鞏固執政基礎的責任擔當,作為擴大內需的有力抓手,作為增強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繫的重要紐帶,創新扶貧工作機制,不斷增強扶貧開發的內生動力。
  一、創新協調推進機制,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牢固樹立扶貧是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和“兩個重中之重”的理念(“三農”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在“三農”工作中要把扶貧開發作為“重中之重”),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國務院關於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決策部署上來,進一步落實各級黨委、政府扶貧開發工作的主體責任。
  堅持緊盯目標。我省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要解決588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2014年要穩定解決6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要高於全省平均水平,貧困地區生產生活生態條件要有較大改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要有較大提高。要圍繞這些目標,咬定青山不放鬆,抓緊、抓實、抓出成效,兌現政府對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莊嚴承諾。
  堅持突出重點。抓緊建檔立卡,是今年扶貧開發的重點工作,也是實施精準扶貧的一項基礎性工程。要按照國家有關要求,一家一戶摸清貧困底數,分析貧困原因,研究脫貧途徑,制定幫扶措施。繼續高位推進片區扶貧攻堅,圍繞村級道路暢通、安全飲水、農村電力保障、危房改造、特色產業發展、鄉村旅游扶貧、教育扶貧、衛生和計劃生育、文化建設、貧困村信息化等十項重點工作,著力解決制約片區發展的瓶頸問題。抓好恩施市龍鳳鎮綜合扶貧改革試點、脫貧奔小康試點和鐘祥市柴湖振興發展工作,為實施精準扶貧、推進集中連片開發探索路子,積累經驗。
  堅持改革創新。改革完善貧困縣扶貧考核機制和脫貧退出機制,形成對貧困縣的考核由主要考核地區生產總值向主要考核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轉變。改革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機制,按照“精準扶貧、突出重點、權責匹配、公開透明”的原則,建立財政專項資金競爭性分配機制,強化扶貧公共財政投入績效考核,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以扶貧攻堅規劃和重大扶貧項目為平臺,整合扶貧和相關涉農資金,集中力量解決突出貧困問題。著力完善財政專項扶貧項目管理機制,下放項目審批備案權限,不斷提高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益。
  二、創新產業扶貧機制,發揮市場的帶動作用
  用市場機制推進優勢轉化。我省大別山、武陵山、秦巴山、幕阜山四大連片特困地區,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良,文化底蘊深厚,擁有巨大的開發潛力和發展空間。我們要運用市場機制配置資源,培育市場主體開發資源,強化市場監管保護資源,做到保護與開發並重、生產與生態和諧,努力把貧困地區豐富的特色資源優勢轉化為強大的產業優勢。
  借市場力量突破資金瓶頸。引導金融機構創造適合貧困地區、貧困人口需要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優化金融生態,積極發展普惠金融,支持貧困地區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和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組織開展金融扶貧示範縣創建活動,為全省金融支持扶貧開發工作創造經驗。積極推動貧困地區政策性貸款發放,充分發揮扶貧貼息貸款的引導作用,加大對扶貧龍頭企業、農戶增收項目的信貸支持,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支持力度,逐步實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服務全覆蓋。
  靠市場主體實施產業帶動。產業是脫貧之基、強縣之本、致富之源。貧困地區要大力培育市場主體,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做大做強特色產業。產業發展離不開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以及種養大戶的帶動。要吸引各類市場主體到貧困地區投資興業,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做大做強,鼓勵其與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走“公司+合作組織+基地+農戶”合作發展的路子。積極培育貧困地區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引導更多貧困戶加入到各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大力扶持家庭農場、種養大戶,讓貧困戶在參與產業發展中實現增收致富。
  三、創新全社會參與機制,發揮以幫扶促自強的聯動作用
  繼續做好對口幫扶工作。建立和完善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發的制度,構建各級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定點扶貧、省內區域協作扶貧、駐鄂軍隊和武警部隊扶貧、國有及民營企業扶貧、社會組織扶貧、個人參與扶貧的社會扶貧工作格局。組織開展聯縣、帶鄉、駐村的對口幫扶活動。進一步完善省內部分市對口支援少數民族縣(市)工作機制,繼續深入實施“616”對口幫扶工程。
  搭建扶貧信息服務平臺。以貧困村貧困戶建檔立卡信息為基礎,搭建全省扶貧信息服務平臺,設立貧困村定向投資興業、貧困戶定向捐助等平臺,面向社會發佈貧困村、貧困戶困難現狀和需求信息,讓有愛心和捐贈意願的社會各界人士參與貧困地區特色資源開發、特色產業培育、農民工技能培訓及結對幫扶等扶貧活動,實現外力幫扶與自我發展有機對接,真正做到幫群眾之所想,扶群眾之所需,提高對口扶貧的針對性、實效性。
  整合扶貧工作力量。建立健全幹部駐村幫扶組織領導制度、駐村幹部選拔培訓制度、駐村幫扶工作檢查考核等制度,做到不脫貧不脫鉤。建立志願者服務機制,鼓勵和支持青年學生、專業技術人才、退休人員和社會各界人士參與扶貧志願行動,引導扶貧志願者到貧困地區開展扶貧調研、助教支醫、文化下鄉、科技推廣、創業引領、資源開發等活動。創新社會扶貧資源籌集、配置、使用、監管機制,形成扶貧工作合力。
  完善和落實扶貧公共政策。落實企業扶貧捐贈稅前扣除等鼓勵支持扶貧公益事業發展的稅收政策。綜合運用多種政策,引導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貧困地區。落實人才支持政策,鼓勵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行業人員和志願者定期到貧困地區服務,引導大中專畢業生到貧困地區就業創業。抓好貧困地區職業教育和農民技能培訓工作,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貧困地區群眾自力更生、增收致富的能力。
  開展“扶貧日”系列宣傳活動,主要目的是讓全社會進一步瞭解扶貧現狀、更加關註貧困問題;弘揚中華民族“團結互助、同舟共濟”的優良傳統,引導社會方方面面更多參與扶貧開發;宣傳扶貧政策,為扶貧工作改革創新營造濃厚氛圍。我們要精心組織,把這項公益宣傳活動辦出特色、辦出品牌、辦出效益,提高各級黨委政府的責任意識、全社會的參與意識和貧困幫扶對象自我發展意識,努力形成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的大扶貧工作格局。
  (原標題:創新扶貧機制 增強內生動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y59pyhzc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